“心理教练”的七个关键词(下)

2021-04-16

4|主动建构

      对于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总期盼能找到一个稳定的答案,然后参照执行,坐收最好的成果。事实上,当下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是答案是越来越不好找,其次是答案也许一时有效,但好像很快就不灵了,稍微换个环境,曾经合适的做法就无效了。固定的“答案”越来越不靠谱,严肃刻板的“专家”越来越不吃香。

      《周易》一直在提示,最大的不变就是“易”和“变”。互联网时代的词就是“迭代”,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产品要持续和创新。咱们今天学术一些、时尚一点,就叫主动“建构”。


图为推荐书籍《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作者:肯尼斯·J·格根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们首先当然要研究结构,找到规律,这样才能心底踏实。而当今的人们,还要补修一课,还须要学会解构,放下结构,主动建构,才能将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前任三:再见前任》最近很火,遗憾的一对孟云和林佳,相互爱得很深,却因为心执一念,不能面对变化,以为拥有爱情,就能等来机会,最终以成为对方的“前任”而告终。另一对余飞与丁点,从一个局,活跃到另一个局,坦然面对对方变化,不断试探机会,最终重复旧好。孟云一对的失败,尽管原因复杂,但过分相信爱情,不会适应变化,守住固有结构是重要的原因。余飞一对的成功,做到了是不断变化、时刻调整,是主动建构的成功。

       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永久的、结构化的、亘古不变的爱情实质,我们需要去解构爱的意义是什么,爱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然后在互动关系中,不断创新,不断建构,思考爱情还可以带来什么?爱情生活中可以创造和提升的是什么?不断发展,婚姻生活才能日久弥新。

       找到客观规律是严肃的科学家们的责任和梦想,很重要,却还算不够。然而针对于人类的主观世界,其最客观的规律的就是:主观世界是可以建构的。换句通俗的话说,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人的潜力远远被我们所压抑所限制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并不只是这样的,还可以另外一样的,只要你愿意打开视野,换个视角,调个频道,也就是要善于主动建构。

      社会建构论创始人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说,我们目前关于这个世界的描述,不是现实所要求的,也不是经验所决定的,我们的所有描述、解释和其他表达方式都是建构出来的,都源于相互之间关系基础上的建构。

      “船长今天没有喝醉”,那船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语言局限了现实,我们过分相信语言的描述,我们不能被语言所绑架,我们要看到语言的局限性,还要发挥语言的有效性,语言局限了现实,语言也在创造未来,建构未来,我们要看到语言的局限性,还要发挥语言的有效性,不能被语言所绑架。

       语言是游戏,游戏都有规则,游戏的棋子走出了规则之外,就没有任何意义,“你是否有过不强迫的时候?你是怎么做到的?”。戏剧都有剧本,剧本对角色和情感都有要求,舞台表演也有其规律和规矩,演员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卸妆之后,就要回归本来面目。“假如我换一种做法,会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舞台和剧本里,演出不一样精彩人生。

       心理教练要善于在对话中,借助提问技术和回应技术,引导和支持客户去主动建构,发现过去的正向资源,探讨未来的积极信心,开启新的生成过程,创新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5|反思觉察

      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思,不被概念所绑架,不被角色所绑架,不被世俗所绑架,始终保持敏感性,不断进行觉察与反思,质疑当下,觉察当下,反思当下,探索过程。

图为推荐书籍《行动的反思团队》

                    作者:史蒂芬·傅利曼

                出版社:台湾张老师文化出版社

       反思是客观的,悬置的,没有预设的,没有评判地的,自由流动的。思想就是这样反思出来的。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觉察与反思,不赞成内省与自责。因为反思与觉察是不累的,是自发的,是美妙的,不带有批判意识,没有批评性情绪,不消耗心理能量,是自然的觉察,是淡定的觉知,是从容的凝视,是中立的内观。

       一个想法,邀请另一个想法,生成新的想法,新的想法邀请下一个的想法,又形成更多新的想法。生成想法是有前提的,首先要允许原有的想法自然呈现,然后营造良好的氛围,去诚挚“邀请”另一个想法的自然流露是更宝贵的,因为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生成出来。

       作为心理教练,在客户面前,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要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也允许客户对咱们的说法持审慎的风格。心理教练对话中,要退后一步,要慢下来,体会一下自己对话内容和客户分享内容的真正含义。通过反思、觉察与探索,我们可以慢慢清醒地意识到客户到底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内心渴望的是什么,他或她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我们因此就进入深度聆听、积极回应、有价值的提问。

       没有反思的世界是凌乱芜杂的,在反思觉察中,表面上的很多不相干的事,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在人性的需要里其实是相通的、共同的。我在心理教练的教学中,经常邀请一对三对话,发现不同的客户其实分享的内容总是有共同之处。只要我们保持觉察,不搬弄是非,事情就越来越清晰,真相越来越明朗。事实上也本来就没啥事,根本上也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大学》开篇就提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思觉察之“虑”必然会生成新的思考。保持正念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反思觉察可以让人充满智慧。我常在思考,古人为什么能实现“无为而治”,纵观无为之中,做到不妄动,不折腾,韬光养晦,洞察世事,适时而动,在无为中深沉思考,这一切都是源于无为中有反思,有了反思就有了创造的价值,就有了生成的力量。

       在心理教练对话实践中,我们强调放下专家的角色,邀请当事人一起探询,共同对话,就是因为平等的对话、流动的对话、分享的对话中,当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反思,清晰自然地觉察,认真细致地探索,这种反思、觉察与探索就有了生成性,就会衍生成很多新的解决方案。在心理教练的对话中,我们会有意识地把节奏放慢一点,因为慢,因为这样做,当事人就有时间、有空间去反思和探索。

6|过程引导

      面对湍湍激流,我们要过河,结果是到彼岸。而“过程”就是指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工具和方式:是徒手游泳、划木船、坐轮船,还是过大桥?所谓“过程”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企业管理专家埃德加.沙因( Edgar H.Schein)透过对专家模型、医患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种助人模型分析,提出过程模型在这个时代的特别重要价值,因为过程模型更加注重客户的自主性,坚信客户是唯一知道哪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人。过程模型有助于保护和锻炼客户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问题应对能力,有助于当事人自己决策,未来善于应变更加复杂的局面。因为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不存在亘古不变的正确答案,需要客户不断面对新问题,想到新办法、创造新局面。

图为推荐书籍《过程咨询》

                    作者:埃德加·沙因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过程咨询与过程引导是更重要的,因为“过程”让当事人自己学会了解决问题,而我们作为陪伴对方去解决问题的人,能够跳出问题的局限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路会更加开阔。过程咨询与过程引导有助于建立关系,也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也接近于解决问题的实质。

      贺琳.安德森(Harlene Anderson)老师提到后现代的理念时分享过一个“散步”的隐喻故事,在她看来,我们要陪伴当事人一起散步,不要在前面引领,也不必在后面催促,只是与当事人维持一致、保持同步。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与当事人一起散步的过程比我们所关注的结果更重要。我们现代化思维太看重结果,往往忽略过程,也就不容易看不到当事人的独特价值,看不到内在的力量和资源,一不小心也许就扭曲人性的力量,压抑人文的力量,结果生出很多事来。现代化的人们在这方面走得太远了。因此贺琳老师建议我们保持not-knowing,一般不做专家,即使要成为专家,也是过程专家、互动专家、关系专家,而要避免成为内容专家。

       只要我们优雅地陪着当事人散步,轻盈漫步,轻松自在,保持觉察,欣赏风景,也许这样的状态会引领我们走向令人惊讶的场景。

       心理教练,看似一种“教”,精髓其实在“练”。客户“练”的过程,就是反思、探索、提升,形成策略和方案的过程,有了这些过程,就能确保结果的生成。我们要学会与客户保持同步,做到同频,一起共振,唤起共鸣,让过程充分呈现、充分表达,充分拓展,进一步扩大空间,心路历程有了,就“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如果能进一步,达到“浑然天成”的美妙意境,就需要更多的淡定从容、顺应人性、顺应规律,资源取向,让当事人在过程中自在自由地进行觉察和领悟 。

       心理教练对话中也注重目标,但不是追求急于求成的“结果”,而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里顺藤摸瓜、巧剥洋葱。总是盯紧结果常常带来压力,美妙享受过程自然就有了结果。关注目标、淡化结果、追随过程、享受过程、在过程中觉察、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领悟,就是心理教练对话的心路历程。

       一幅画面很清晰地浮现起来:孵鸡蛋悄然孕育生命,敲鸡蛋只能享受食物。


7|教练模式

        《coaching   for   performance 》(译作高绩效教练)的作者John Whitmore(约翰.惠特默)提到,教练就是释放人们的内在潜能,使他们呈现最佳的绩效。

        《coaching plan&simple solution 》(译作高效教练)的作者Peter Szabo(彼得.萨伯)认为,教练就是陪伴一位重要的人物去他或她想去的那个地方。

图为推荐书籍《高绩效教练》

                 作者:约翰·惠特默

               出版社:经济新潮

      教练模式不同于培训,全然尊重并信任客户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看法,相信当事人能找到真正的方法,教练不会主动去诱导、评判客户的观点,不会轻率纠正客户的回答,也不会想要以某种方式随意去修复或者纠正客户的做法。

       教练不是心理治疗,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当教练陷入客户的世界,去了解客户过去的强烈情感,或者关注客户过去不幸的事件对于现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就滑入到治疗模式和咨询模式了。

      教练是指向未来的。教练是一种发现和释放潜能的工具,帮助客户在生活中前进,而不会落入了解过去或者解决过去的陷阱。了解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陷入对过去的细致研究是有问题的。

       教练需要考虑三种情况:有意愿去帮助客户,有能力帮助客户,实际有资格帮助客户,必须在三者之间进行区分。作为教练,我们没有资格去触碰求助者的抑郁症状和精神障碍,一旦涉及这些状况,直接转介就是必然。

       教练的对象是有选择的。一般而言,教练对应的客户是有创造力,有应变能力,心理健全的,客户是有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如果对方情绪化、不能正常生活、担心生命生计的人,就不适合做教练。

       教练过程不是催眠,教练不会诱导或者影响客户朝着教练本人明显偏好的解决方案前进。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及世界的潜能和答案,有足够的创造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相信:客户在他或她的话题里是最好的专家,只有客户自己能够做出他们自己最好的思考。

       教练的工作内容集中于询问与澄清,而不是告知与指导,对话常常集中于现在和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

       我们从事心理教练专业对话,既要有心理学的理念,还需要借助于教练的助人模式。心理学层面,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人性主义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尊重和信任的重要理念,同时充分借助教练模式,通过聆听、提问、回应、反馈的对话,邀请出客户的想法,陪伴客户去反思、探索,最终推动客户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最佳的绩效。

小程序0.png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